【家教指南】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
共情,又称同理心,指的是个体对他人情绪和情感的识别,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,并作出相应的情绪反应。具有良好共情能力的人能够及时判断他人的情绪、情感,并采取恰当的应对策略。共情的关键在于克服以自我为中心,走进对方的心理世界,站在对方的立场上,体会对方的情感和需要。现在,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幼儿共情能力缺乏的现象。幼儿被人关心较多,容易以自我为中心,对别人的痛苦缺乏感知。
幼儿期是培养共情能力的关键时期,在日常生活中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,可为其以后的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。
1.要引导孩子去感受他人的感受
共情,就是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另一个人的感受,体会对方的感情和需要,并且让对方知道“我理解你,关心你,尊重你”。体验了他人的精神世界,也就能理解对方的行为。简单来说,共情有两方面的特征:一是设身处地,二是感同身受。古训“推己及人”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强调的就是共情。
在儿童的社会情感学习中,共情是社会情绪能力的重要指标,它是合作行为、利他行为的基础。共情能力包括两个层面,一是分辨他人情绪的能力,这需要在生活中习得,并不断练习才能掌握;二是进入他人的情境,凭借自己的经验努力去想象、猜测、理解他人的感受。
幼儿喜欢模仿、学习,家长应和孩子积极进行语言和情感沟通,以便孩子模仿、学习情感交流,提高分辨他人情绪的能力,从而建立更好的情绪认知和理解能力。鼓励孩子在做中学,在与人交往中了解异同,在人际互动中培养同情心、同理心,培养共情能力。
2.家长首先要对孩子有效共情
家长对孩子有效共情,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理解、被关注,也会学着去共情周围的人,这样,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、语言表达能力都会有很大的发展。
家长要防止孩子接触粗暴、残忍的影视作品,因为这类作品中野蛮、粗暴的画面和语言会削弱孩子的共情能力。
3.培养共情的具体策略
(1)学会感知别人的情绪。带孩子在街上与人擦肩而过时,可以和孩子一起想象一下那个人现在的感受:那个人是皱眉还是微笑?他看起来是快乐还是悲伤?让孩子学会感知别人的情绪,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情绪。
(2)学会转换视角看事物。与孩子一起安静地坐下来,把一个水果或其他物品放在桌上,和孩子一起画桌上的物品。需要注意的是,每人要从不同的侧面画,并互不干扰。画好后一起观察:两幅画有什么区别,有什么相同之处?从另一侧面画的时候,物品的形状和颜色有没有发生改变?
(3)学会关心和照顾他人。找一个孩子喜欢的玩具,使用报纸、纸箱等材料与孩子一起为这个玩具做个“家”。让孩子照顾玩具,经常到这个“家”探访它。照顾玩具有助于孩子理解别人的需求,以爱和尊重来对待别人的需求,而不是只顾自己不管他人。
用户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