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家教指南】讲规则,养习惯
俗话说,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”。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、规则、做法,否则无法成功。规则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。现实生活中,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规则培养不到位,祖辈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可能过于宠爱而缺乏原则,造成孩子规则意识薄弱。幼儿时期是良好习惯培养、规则意识建立的关键期,家长要以身作则,坚守原则,灵活运用奖励、适度惩罚、冷处理、预警、剥夺特权等多种方式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。
1.家长以身作则,树立规则意识
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,有很强的观察和模仿能力。在家庭教育中,家长的言传身教十分重要。不允许孩子做的行为,家长自己也要自我控制,做好榜样。如果不许孩子看电视,那在规定的时间内,家长自己也不能看电视;规定孩子不能看手机,那至少在孩子面前自己也不能玩手机。
2.在规则教育中,多运用表扬、鼓励的方式
教育幼儿应该多运用正面强化方式,即当孩子表现出好的行为时就及时给予积极反馈。这样会激发孩子进一步表现出良好的行为,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。比如凯凯早晨自己独立吃饭时,爸爸妈妈就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。奖励的方式可以多样化,可以用物质奖励,也可以用精神奖励。比如,孩子自己吃饭,守时守规矩,家长可以口头表扬,也可以奖励吃一次糖果,或奖励周末出游等。注意:表扬或奖励要及时,给孩子的奖励、承诺要言而有信。
3.对儿童的不合理要求和行为进行适当惩罚
首先要清晰定义,被惩罚的是不良的行为,而不是孩子本身。当孩子出现执拗、不遵守规则的行为时,家长可以采用恰当的惩罚方式。例如,有的孩子坚持要买家里已经有的玩具,家长不给买就耍赖,甚至在地上打滚,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停止哭闹或者怕丢脸,就妥协了,这样只会助长孩子不守规矩、把哭闹当成要挟手段的行为。“自然后果法”就是一种有效的惩罚方式,其实质是孩子对自己所做选择的“自我惩罚”。案例中,面对凯凯过度看电视的行为,爸爸妈妈没有打骂、训斥、责备,更没有轻易妥协,而是让凯凯体验不按时吃饭会饿肚子的难受滋味,以此作为一种体验式惩罚。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,并不能一蹴而就。在面对孩子不守规则的行为时,父母要坚持原则不妥协,必要时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。迈过去情感的“坎”,将爱先藏起来一半,是为了孩子更好地发展与成长。
4.家庭成员之间达成共识,保证教育效果一致
家长在幼儿教育的理念上取得一致,意味着相同信息的重复,可以促进幼儿向同一方向发展。倘若家长的要求不一致,孩子就会无所适从。要实现教育的一致性,首先每位家长自己对孩子的要求要做到前后一致;夫妇双方对孩子的教育也要取得一致;家中有祖辈,则祖辈与父辈对孩子的要求要取得一致。现实生活中,最常见的是祖辈与父辈的教育观念不一致。比如,案例中,爸爸妈妈对孩子要求严格,而奶奶则宠溺、没有原则。这样,孩子要么无所适从,要么容易形成两面派人格。后来,爸爸妈妈的“自然后果训练”得到奶奶的认可和配合,孩子的良好习惯才慢慢培养起来。
5.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
在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时,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方法。
角色扮演游戏法:游戏是孩子特别喜爱的活动,也是孩子学习的重要途径。游戏教育法效果自然、潜移默化,最易于让孩子接受,孩子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学习相应的规则。
冷处理法:若孩子因为不给买玩具而情绪失控、大喊大叫,可先将其抱离现场,不责骂、不理睬、不批评,让孩子明白哭闹无法让家长妥协,也是无法解决问题的。
预警法:提醒孩子,如果打架,下次就不能出去玩了;在超市乱摸、破坏物品,下次就不带孩子去超市。再比如,通过亲子绘本阅读来渗透规则教育。很多优秀的绘本中都渗透了规则教育,比如《大卫,不可以》《图书馆狮子》《手不是用来打人的》《不睡觉世界冠军》等。通过阅读绘本,儿童会将自己的生活投射到故事中,从主人公身上学会遵守规则。
用户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