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家教指南】在人格平等的理念中抚养孩子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2-10-12 13:45:25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孩子在家中成为“小皇帝”“小公主”的现象屡见不鲜。家长一切以孩子为中心,把最好的都给孩子。在“蜜罐”里长大的孩子习惯了被人照顾和围绕,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,特别容易形成“唯我独尊”的特权意识。一旦进入社交环境,这类孩子容易目中无人、我行我素,在人际交往中失去了“特权”会明显不适应,要么通过攻击来取得特权,要么受挫,黯然神伤。这些均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。

这种“特权”意识是怎么形成的呢?父母怎么看孩子,孩子就怎么看自己。父母从孩子幼年时就对孩子予以特殊照顾,孩子会逐渐形成错误的认识:我有特权。

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平等意识,把孩子看成家里的普通成员,为其接下来进入社交环境培养健康的心态。

1.家长心中要分清“喜欢”“照顾”“特权”的界限

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家长要搞清楚自身的情绪、情感和理性,搞清楚家庭中的伦理关系。例如:父亲与孩子首先是父子,其次才是朋友。在日常生活中,有的孩子打老人,老人还会笑脸相迎,不当一回事。这种反应无形中给孩子以“特权”,肯定是错误的。不要觉得“树大自然直”,“不用管他,长大点儿就好了”是不负责任的说法,会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就该有“特权”。

2.要给孩子恰当的物质满足

当今社会,很多家长喜欢用物质表达对孩子的爱。如果物质过于丰富,孩子就会不珍惜。而且,物质代替不了爱。家长可以采取以下物质满足原则:生活必需品可尽量满足,以节俭为准则。可有可无的玩具、零食、衣服等,可让孩子执行一定任务后给予满足,让他们感受到努力的成就感,也能体会到金钱的来之不易。要让孩子明白:得到什么都需要付出努力,这是做人的公理。如果不努力就得到,就是特权主义者。

3.要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他人的事情帮着做

3~6岁的孩子可以自己完成很多事情,家长要创造机会,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避免包办代替。同时,要让孩子帮助家人做事,可以采取行为奖励的办法来激励孩子。案例中,珍珍要擦桌子才能获得想要的玩具,这就可以训练她为别人服务的意识。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
×

用户登录